信托人和信托业的2023,难!难!难! 世界快播
发布时间:2023-06-19 19:17:08 来源:头条号


【资料图】

5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时节,气温逐渐回升,人们的穿衣模式也从长袖进入到了短袖。五一旅游市场的复苏,给经济带来了久违的暖意。然而,并不是所有行业都感受到了这股温暖。对于处于十字路口的信托业而言,转型升级的迫切程度肉眼可见;对于近2万名从业人员而言,感受到是“寒风凛冽”、“凉意四起”和不知所措。转型难、化险难、展业难、生存难!四座大山结结实实的压在这个金融界里的“坏孩子”和每一位从业人员的身上:行业的困难从2022信托公司2022经营数据中便可窥探一二,而压力、焦虑、迷茫、无助似乎成为了每一位从业人员的标配。新时代对金融业提出新的要求,信托业也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朝着监管要求的方向砥砺前行;而每一位从业人员面对大势所趋,也只能被裹挟前进。古人云:蜀道难,之难于上青天今有运:信托难,之难在四座山!

一、 转型难

2017年,是信托业的高光时刻。来自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彼时整个行业受托管理规模为26.25万亿元,是仅次于银行理财的国内第二大资管行业。那些年是信托“狂飙”的时刻,地产行业高速发展衍生出的天量融资需求,在银行业普遍受到监管和严控那些年,以信托、私募和金交所为代表的非标融资渠道得以有幸承接部分,随即开启了非标的高光时刻。作为持牌金融机构的信托业,也抓住这一波红利做大做强。今天的头部信托,相当一部分受益于这一波高速增长,也诞生了当年的信托黑马(后来成为了万千投资人噩梦的)安信信托。对于财富和业务条线的从业人员,属于“黄金年代”。然天道有常,盛衰不过转瞬。2018年,金融行业的高杠杆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得到了监管和高层的警觉,于是有了让资管人心存余悸的《资管新规》的出台,尽管只是征求意见稿,尽管设置了几年的过渡期,却一点都不能忽视《资管新规》的强大威力。在“去杠杆”、“去通道”、“严监管”的三把利剑之下,资管行业中的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信托计划、私募基金以及游走于灰色地带的金交所,随即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压降与调整。以信托为例,从高峰到低谷时期,压降超5万亿规模。其他资管行业同样经受大幅压降,那些藏在通道里的“魑魅魍魉”,被置于阳光之下,成为了不良、风险和投资人的麻烦甚至是噩梦。从2018-2022,经过五年左右的调整,如今整个信托业终于有“企稳回升”的迹象。五年以来,业内一致的感受就是,这一次国家和监管是铁了心的去杠杆、去通道和降风险。愈来愈多的法规政策,弥补过去制度的漏洞,填平监管洼地,消除制度套利。愈来愈多高管的落马,宣告过去高速增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下一步行业如何走?转型前不久,信托三分类法规终于面世:资产服务、资产管理和公益慈善描绘了未来信托的转型之路。然而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怎么转?如何转?无外乎有友人抱怨,业务没法做了,还能做什么?过去习惯于工商、地产和政信等非标业务的信托人,面对三分类是困惑的;财富条线的理财经理们,不仅要争抢为数不多的存量非标业务,还要在标品、家办等业务上同步发力,一比一配比,捆绑考核;体现在财报上面就是不断下降的佣金收入。以标品信托为例,业务拓展艰难是每一家信托公司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经过2021-2022年,总体上新产品的投放量逐渐趋稳,也意味着存量产品管理所需的精力也越来越大。缺乏历史业绩的支撑,面临同业的竞争,信托的优势几乎荡然无存。而客户群体的偏好迁移和改变较慢,加上理财经理自身能力圈有限,导致标品信托募集困难。加强投研似乎是不二之选,却也是知易行难。在资管业中,关于投研能力的排名,一般是顺序公募基金>证券公司 >私募基金 >银行理财> 信托标品(有误请指出)?相较于其他深耕资本市场多年的机构而言,信托投研是实实在在的底子薄。顺带提一句,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全面超越信托行业,差额在几万亿之间,成为仅次于银行理财的第二大资产管理行业。信托的地位岌岌可危,从老二到老四只是时间问题。而整个投研体系的搭建,可谓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仅仅是人才的招募和培养,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和时间。更不要说与之对应的配套体系,曾经做一项调查,目前在金融科技领域投入超千万的信托公司都为数不多,更遑论整个系统体系?以部分信托公司几亿元为单位的净利润,可以说根本“顶不住”。转型难,转型难,多歧路,今安在?

二、 化险难

众多周知,信托机构的化险工作,在五一节前夕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4月28日的ZZJ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有效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做好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工作”。这是少有的在这么高层面提到信托机构化险工作的会议,一方面体现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是不是也从侧面说明信托机构风险到了不得不强调和重视的地步?过去五年,我们见证了不少高风险信托公司的诞生,每一个都“赫赫有名”,如安信(建元)、川信、华信、雪松、新时代、新华、民生等。这些高风险信托公司,不仅给信托行业自身带来了负面影响,更是给万千自然人带来了长达三年甚至更久的、来自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伤害,也给防范金融风险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现如今,新时代信托整体兑付方案已出并且全部打款兑付;而安信也在5月12日这一天分批兑付了当初合同上的约定,算是基本落地,新华信托直接走破产之路,毕竟存量规模有限,风险也基本出清。可剩下的呢?四川信托重组方迟迟不予公布,民生信托高达60%的不良率,华信自高管互锤之后杳无音信,雪松信托似乎还在挣扎,实控人被抓更是给其命运留下来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诚然,从规模上来讲,非银金融机构无论是规模还是风险总量,都难以与银行系统匹敌。但金融风险本身错综复杂,行业的划分并不意味着风险的阻隔。尽管国内目前依旧是分业监管,但金融风险却通过各种通道、衍生品、结构化设计等,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其复杂性不可小觑。就像当年雷都进行的新房摇号,鉴于一二手之间的巨大差价和可观的利润,许多新盘仅验资一项就吸收几十甚至百亿元的流动性,最后带崩了整个网贷行业。不排除这个行业的许多浑水摸鱼,也确实有一些实实在在做事的机构,都被这一波流动性收紧给无差别攻击。直到整个行业的覆灭,网贷机构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追赃工作还在继续。几人能够想到这个路径呢?由此可见,信托化险非常具有挑战性。早在2021年5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信托公司与专业机构合作处置风险资产的通知》,就探索多种模式处置信托业风险资产,构建信托业风险资产处置市场化机制,规范信托业风险资产转让业务和压实各方工作责任这四方面进行展开和描述。再过去高速发展的年代,信托公司在风险项目兑付方面采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滚动发行,借新还旧;发行TOT接盘;用自有资金垫付,展期或直接违约。一般是时间换空间的思路和做法,随着非标资金池的全面叫停,破刚兑的严格要求以及信托公司自身实力等因素,基本歇菜。更多的信托公司还得靠股东救助、求助信保基金,或直接躺倒,项目延期解决。但资源都是有限的,地主家余粮不多。虽然政策上支持信托公司与AMC开展合作,但从后续发展情况来看,付诸行动的案例并不多见。曾经看过一篇报道。就AMC目前在信托不良资产处置方面发挥的作用,南方地区某信托公司管理层人士直言:“AMC公司目前并不专业,干了那么多年,其实只是二道贩子。”,目前依旧是雷声大雨点小。信托公司有自己的诉求,AMC也有自身的诉求。但集合信托计划的钱很多来源于自然投资人,合作处置往往意味着一个不低折扣的处置,投资人那边自然无法答应。而AMC机构在参与受让信托不良资产业务中,存在帮助信托公司代持不良,隐匿风险的操作。部分信托公司在自身地产项目出现不良之后,凭借着大股东集团的资源,亲自下场参与项目处置。从受托人变成了施工方+销售方,努力地完成风险化解的任务。但这也只限于优质地段和经济发达地区,还有更多位于三线以以下城市的地产项目,处于艰难的去化当中。过去为了守卫自身信誉,对于体量较小的项目可能咬咬牙就过去了。对于曾经的千亿房企,如恒大、阳光城、四川蓝光等高杠杆地产而言,刚兑不起也不允许,只能看着违约。一家打破了潜规则,其他公司也就没有压力了。接踵而至的,是投资人尤其是自然人汹涌如潮的WQ行动。这又是另一个维度的风险-舆情风险或者说的官方一点,声誉风险。不同信托公司对于声誉风险的重视也不尽相同,但自从银保监发布声誉风险管理办法以来,各家机构普遍予以高度重视。会密集监控舆情,视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行动。但总体而言,作为持牌机构的信托相对文明,与当年某些P2P的野路子比起来不要好太多。但另一边,投资人的打法却五花八门。从微博、公众号等小作文开始,到抖音、视频号等小视频,这些都还算是相对文明的。尽管信托属于小众,但架不住一点点的风吹草动。更为激进的是来到公司总部,拉横幅、哈喇叭,还有人一度走上天台。从实际接触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投资人有理有据,极少部分投资人属于不讲武德。面对这样的架势,一般信托公司还真的扛不住。但也有少部分信托公司,对于投资人的诉求不闻不问,粗暴对待,也难怪投资人会有过激举动了。没暴雷就是衣食父母,爆雷之后维权就是撒泼无奈,双标在金融行业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如果双方多一分坦诚,是否又会不一样?但对于部分习惯刚兑和按闹分配的投资人,短期拿不到本息就是不对。而监管三令五申禁止刚兑,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监管更是严苛。夹在中间,信托公司也很为难。

三、 展业难

其实展业难不是今年才有的事情,只是今年是难上加难过去还曾经调侃:一年已过半,啥事也没干;工资频见底,业务全完蛋发债成本调,信托被监管;非标剩租赁,城头水已完万亿再让利,民工皆叹难!这是2020年流行的一个段子,叠加非预期冲击,那年的业务确实难做,好在后来及时的政策措施。经济出现了V型反弹,许多业务经理又开始了忙忙碌碌的日子。转折出现在了2021年,资金信托征求意见稿的出台让很多业内人士不淡定,尤其是其中的非标与标品业务的配比要遵循一比一的比例,否则非标业务无法扩充。于是乎,开启了信托公司布局标品业务的大旗。对于以非标见长的信托而言,标品业务从最开始的城投私募债到公募债产品,再到被视为非标替代品的“固收+”,再到TOF产品。信托公司通过多种方式进入标品市场,然而现实问题在于没有相应的专业人员。于是一通招兵买马,人员的配备短期能够解决,但对应的投研体系和系统的搭建,则是久久为功,步步为营的事情。许多标品业务是不挣钱的,或者不会像非标那样挣钱。这一点,体现在三方返佣上就十分明显。这是信托公司的困扰,而对于业务经理而言,每日三省吾身的问题是:我要做什么?还能做什么?还能待多久?习惯于非标业务的业务经理而言,工商企业不敢多做,优质客户都被大行抢先一步做掉,留给信托公司的不是高负债就是相对而言的高风险客户;政信客户虽然够香,但也是卷地一塌糊涂。信用一步步下沉,风险一步步累积,收入一步步下降。城投信仰虽然一次次充值,但终究有走不下去的一天。而且少部分地区,目前无解;房地产呢,对不起还是换个话题吧。更多创新业务如慈善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家族信托等等,虽然是监管鼓励方向,但目前还处在非常早期阶段。即使是发展如火如荼的家族信托,目前来看并不赚钱;在缺乏大量法律法规配套的情况下,更像是一场各路金融机构的跑马圈地。其他业务,更多体现的是担当和责任感与盈利暂时无关。

四、 生存难

对于业务经理而言,展业难带来的必然是生存难。尤其是近三年入职的,基本错过了信托乃至整个金融业高速发展的时代。闭着眼睛赚钱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从精英坠入到普通打工仔。过去好的业务经理,百万乃至千万奖金收入都不算稀奇。尽管信托行业利润总额可能就只能与大型股份行相当,但架不住人少人均高啊。2万多从业人员,对应的是高企的人均创收!与银行人海战术,完全不成比例。随着严监管和资管新规的落地,加上行业转型和地产的下行,这一切都成为了过去式。不做地产业务的,难以完成创收指标,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有些公司直接优化,有些则给了去标品业务的路径,缓冲期不会很长,但至少还能有个奔头;做了业务暴雷的,还得时时刻刻盯着项目进度,不完成风险化解,离职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绩效全无,只能拿基本工资。更为要命的,其实是催收环节。多少次项目所在地的考察,多少次债委会的协调处置,作为非银金融机构而言,在大型企业债委会上,发言权和话语权都较为孱弱,毕竟本身份额不多。轰动一时的青海省投,几百亿债务中,非标债务仅占10%左右,无法与政策和国有大行相比较,ZT就是典型。几重压力之下,业务经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24小时007的连轴转,终有扛不住的一天。理财经理呢?日子同样不好过。卖的项目没有踩雷的,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卖出标品信托,毕竟非标的额度少之又少。抢到与否拼的不仅是手速还有运气和网络,但这也建立在标品销售的基础之上。颇有点配给制的意思在里面。可习惯了固收的投资人,说服其购买标品信托,是难上加难。能接受的,还愿意听一听,买不买另说;不接受的,直接转账走人。少部分忠实客户可能会买点,万一净值跌到1以下,也难以交差。这些中低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亏一次可能再也回不来。刚起步的业务缺乏业绩支撑,任谁都要打一个问号。毕竟这一笔下去就是几十百八万啊。卖的项目踩雷的,则要面对客户日日夜夜地询问。项目销售是公司要求,项目尽调与我无关,项目暴雷我在一线,只能充当投资人和公司的桥梁。端谁的饭碗,就得服谁的管。可很多时候,公司不给力,理财经理也很无奈。当初买项目的时候,ABC三个分析一小时,客户选了收益最高的那个;现在暴雷之后,任凭理财经理如何苦口婆心,客户永远只有一句话:“还我XHQ!”如此反复,任谁都扛不住,但外面的世界更残酷,只能顶着压力安抚一批客户的同事,持续营销拓展新的客户。面对的,自然也是绩效的大打折扣。其他条线的呢,压力不至于那么大。但作为一个整体,要说没影响是不可能的。况且一般的中后台人员,工资也就是平均水平。正如那段话一样:2020年加入信托,犹如1949年加入了国军,2022年加入信托,犹如1951年加入国军在内地的特务组织,这是选择大于努力的生动注解。

写在最后

曾经和业内人聊过这样一句话:今天的信托业在为过去十年的“狂飙”买单。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在滚滚趋势和大潮面前,个人只能顺势而为,甚至不得不断臂求生,向死而生。将自己埋入土中,静静汲取养分,等到春天的来临。在行业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种小小的种子,期待开出大大的花!行业非常时期,与诸君共勉!

标签:

x 广告
金融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大众租赁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14643号-14   联系邮箱: 905 14 41 07@qq.com